163男人

车圈热搜 小鹏获大众7亿美元投资 平均2.5辆新能源车一根充电桩

上周的微博热门话题中,无疑大众投资小鹏汽车约7亿美金最被热议,在有了大众的资金和技术加持后,小鹏的身价也扶摇直上。这不禁让很多人看了眼热,同时作为市场和消费者也愈发期待,二者合作后带来的首款车型究竟会是怎样的一款产品,让我们拭目以待。充电桩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旧任重道远,据统计,目前全国全国平均2.5辆新能源车拥有一根充电桩,但车主们的里程焦虑依旧存在,何时能达到更高的普及?国内油价再次上调,燃油车车主们一定又要喊肉疼了,据悉调整后,以92号汽油为例,按50升油箱计算,加满一箱油,要多花11元。来一同回顾本期车圈热搜话题。

#大众投资小鹏汽车约7亿美金#

阅读量:2312.6万

事件回顾:大众汽车集团7月26日在官网宣布与小鹏汽车签署长期合作技术框架协议,合作初期将共同开发两款针对中国市场中型车市场的大众品牌电动车型,并将于2026年推出,这有待最终协议的达成。大众汽车还将向小鹏投资约7亿美元,大众将以每股美国存托凭证(ADR)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4.99%的股份,并将在后者董事会中占有一个观察员席位。

网友热议:

点评:或许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大众会选择和小鹏合作。出资7亿美元对财大气粗的大众来说不算什么,但这对小鹏来说可是能解决大问题。大众是想靠小鹏来赚点投资的钱吗?显然不是,大众不差这“仨瓜俩枣”。大众其实最在意的是技术,说的更明确点就是自动驾驶技术。在新能源车时代快速到来时,一些传统品牌表现得并不如此前,无论是从产品还是技术层面,都与新势力有明显的差距。这当然也包括大众集团,但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大众汽车,又怎能轻易就放弃中国市场呢。所以,合作也就顺理成章了。大众自己搞不出一套像样的自动驾驶技术吗?从目前来看,可能还真就搞不出来,从芯片、算法、底层开发等等环节。最重要的是要入乡随俗,要懂得消费者的喜好,恰恰在这方面,小鹏可以说优势明显,在一众新势力品牌中,小鹏的自动驾驶辅助表现可圈可点,大众正是看中这一点。

大众中国董事成员 Ralf Brandstätter表示:“通过小鹏汽车,我们现在拥有了另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Ta是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领先的制造商之一”。大众计划与小鹏合作开发基于大众MEB平台的两款车型,新车型将搭载小鹏XPILOT软件,于2026年上市。所以,从长远目标来看,双方的合作肯定是共赢的,那么且让我们耐心等待一下,看看大众与小鹏合作后的首款车型,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3万多应届生入职比亚迪#

阅读量:4401万

事件回顾:日前,超过3万名应届生正陆续入职比亚迪,其中研发类岗位占比80.8%,硕博占比61.3%。猎聘提供的数据显示,比亚迪成为今年高校毕业生搜索的“热词”。据悉,比亚迪2023年校招,岗位遍布37个城市,招聘专业覆盖50个类别。

网友热议:

点评:年轻人就是未来,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和强大的板凳深度无疑能给企业带来更大更多的希望。不过这正如网友留言中所言,一下就入职3万多,这阵势确实没有几家能达到。根据猎聘提供的数据显示,比亚迪成为今年高校毕业生搜索的“热词”。据悉,比亚迪2023年校招,岗位遍布37个城市,招聘专业覆盖50个类别。包含机械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力学类、交通运输类等专业。

2022年全年,比亚迪卖出184.77万辆车,强劲的营收表现也让比亚迪能够大力推动自己的人才体系的建设和自身“技术鱼池”的领先性。眼下比亚迪已有超6.9万名研发工程师,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4万项、授权专利超2.8万项,每天专利申请19件、专利授权15件,2022年,比亚迪研发投入总额为人民币202.2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4.77%。比亚迪对人才的重视以及收获成果可见一斑。

#上汽集团与奥迪签署谅解备忘录#

阅读量:30.3万

事件回顾:上汽集团7月27日宣布,已与奥迪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结合各自优势,加快上汽奥迪全新电动车型开发,满足中国客户对高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上汽集团称,将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携手奥迪联合开发产品,开启合资合作新篇章,打造互利双赢新模式。

上汽集团称,基于长期以来建立的互利共赢合作关系,以及各自强大的创新技术实力,上汽和奥迪将积极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发挥协同效应,快速、高效地推出下一代电动车型,以进入新的细分市场。

点评:随着电动智能新时代的加速到来,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型。这几年我们也看到了上汽集团取得的很多成绩,比如上汽 800V 碳化硅电轴、固态电池、整车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VMC)、银河 3.0 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等行业领先技术,特别是固态电池上车,这将有望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困扰电动车续航的问题,带入全新的发展领域。最快我们将在2024年的智己LS6车型上看到这些新技术的逐步落地,说实话,还是很期待的。

#国内油价迎来3连涨#

阅读量:407.3万

事件回顾:7月26日24时,国内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开启。机构预计,本轮成品油价格或继续上调,迎来“三连涨”。据悉95号汽油上调0.23元,92号上调0.22元。以50L油箱有基准,加满一箱油多花11元。

点评:网友们的议论不看可知,没办法,左右不了的事情,只能默默接受。这不禁想起上周热门话题中网友反馈充电价格的大幅上涨,也看到了大家不同的反馈。不乏有网友认为今后的充电价格一定会水涨船高,不可能一直维持在低水平上。而如果真的是这样,那纯电车型的成本优势就将大大抵消,这种局面真的会出现吗?就在油价上调的2天后,外媒分析表示,随着电动汽车销量飙升,中国对汽油的需求可能最早在明年达到顶峰,这将是中国能源转型的里程碑,但也会让全球炼油商“头疼”。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5月,电动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占比跃升至28%,高于去年同期的21%,更远高于2021年同期的 9%。与此同时,燃油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则从两年前的91%萎缩至如今的72%。

但燃油车依旧是市场中的主体,油价的波动同样牵动亿万车主的关注,此刻最想替燃油车车主们问一句,下次油价该降了吧。

#我国平均2.5辆新能源车一根桩#

阅读量:24.1万

事件回顾:7月下旬,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在会上表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取得显著成绩,使用环境持续优化,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超过660万台,累计建成换电站超过2200座。

从保有量看,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6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市场占有率、保有量均创历史新高。

以此来计算的话,国内新能源汽车对充电桩的占有率,平均2.5辆新能源车拥有一根充电桩,随着新增充电桩数量的不断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充电便利条件也在不断扩大。

网友热议:

点评:一定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平均2.5辆新能源车拥有一根充电桩是否够用?这就不得不说正在持续优化的使用环境了。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建充电桩144.2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35.1万台。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超过660万台,累计建成换电站超过2200座,新能源汽车补能便利性进一步提高。

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此前热搜中就出现了在大西北游玩的车主遭遇充电难得困扰,仅有的2个充电桩却无法给其他品牌共享,引发大家热议。可见,与发达的东南沿海以及大城市相比,更偏远的地方充电桩建设还需要持续完善和强化。此外,目前公共充电设施布局不合理、部分居民小区建桩难充电难、充电市场运行不规范、设施维护不到位等问题也是让很多新能源车主在充电时感到头疼的问题所在。

从产销量看,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从保有量看,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620万辆。面对这样的增长速度,显然现有的充电桩数量还是不够的。

新能源时代的快速发展一定会带来各种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关键一环,没有完善和可靠的充电桩,电车总会感觉被束缚一样。但不要着急,这一问题总会被解决,只是时间问题。

#研究表明螃蟹壳或将取代电池锂#

阅读量:15.2万

事件回顾:马里兰州以螃蟹闻名,但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希望赋予这种区别一个完全不同的含义。该校材料创新中心的一组科学家发现,螃蟹和龙虾等甲壳类动物的外壳中含有一种叫做几丁质的化学物质,当与锌结合时,可以用来为电池供电。

含有这种化学物质的甲壳类外壳通常会被没有其他用途的餐馆集体扔掉。但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废物可以作为寻找更可持续电池的强大资源。锂离子电池是我们大多数汽车和数码设备中常见的一种电池,用完后可能需要数十万年才能分解,更不用说锂提取对我们星球的破坏性环境影响了。但这些贝类电池是可生物降解的,只需五个月就可以在土壤中分解,留下可以回收的锌。

网友热议:

点评:是不是没有想到,这种很常见的甲壳类动物,在被人类食用肉体本身后,还要再次对躯壳进行再次压榨,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当然不是,随着全球逐渐远离甲烷气体和煤炭等污染能源,也将需要大量廉价的环境友好型电池。甲壳类动物可以提供一个解决方案,使我们能够更快地实现这一目标。与其白白扔掉,变废为宝,何乐而不为?

那为什么是螃蟹,而不是什么章鱼或者金枪鱼的骨头呢?这就要提到甲壳类动物的外壳中含有一种叫做几丁质的化学物质,当与锌结合时,可以用来为电池供电。而锌就是地球上畜了锂之外,另一种同样可以制造电池的金属。随着人类对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的需求持续增加,人们也对电池的性能与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都是锂电池主导,但理论上来说,锌电池可以比锂电池更便宜、更安全,而且在地壳中锌的含量也更丰富。

据报道,马里兰大学的研究还发现,甲壳质锌电池在使用400多小时后的效率为99.7%,而且这些电池可能可以大规模廉价生产。

不过,诺丁汉大学研究可持续电池技术的材料化学教授格雷厄姆 · 牛顿在接受《卫报》采访时对这一发现持谨慎乐观态度。他告诉媒体,当为电池技术开发新材料时,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需要将有希望的实验室结果与可论证的、可扩展的技术相结合。不管怎样,在追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道路上,各国科学家都一直没闲着,或许下一次我们就将见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竞争力对比

购车帮帮忙

汽车黑科技

      
上一篇